復刻農村工藝!臺南佳里民安社區重現當年古亭畚

佳里民安社區執行文化局社造補助計畫,展現竹編工藝成果。社區夥伴與天赦竹編發展協會蔡世緯師傅合作,透過多日的共同設計、編造,打造出高180公分直徑250公分的古亭畚,矗立在民安社區人來人往的主要道路旁,重現往年農村風貌。

文化局長期扶植社區打造顯現在地特色的社區環境,於帶領輔導團隊深入社區訪視與診斷過程中,發掘到佳里區民安社區,於發展竹藝特色方面,居民動員力強、興趣濃厚。竹的材質是當地居民自古以來,生活上容易取得的素材之一,居民們基於地方情感,熱衷於編織出小巧可愛之竹編小椅等工藝品,期望形塑成「工藝社區聚落」。

古亭畚是當時農村社會,自給自足儲存稻穀所需,因台灣氣候多雨潮濕,早期以竹架將古亭畚撐起離地,防止穀物受潮,透過古亭畚功能性維持合適儲物的溫度及濕度,通常儲存在古亭畚內的穀物都能保鮮長達一年之久。古亭畚除了儲存稻穀外,也經常被拿來儲存根莖類農作物。由於時代變遷,對於儲物的概念有了空間的變化,而現在的農民收成後的穀物大多轉賣農會或碾米廠,自存的比例較少,因此古亭畚也逐漸消失在現有的農村社會。

蔡世緯師傅表示,透過集合力量復刻古亭畚,希望延續傳統農家竹編工藝與凝聚社區的精神,讓更多人認識竹編工藝,只有與社區與生活結合,傳統工藝才有可能繼續下去!

佳里公所林耿漢區長提到,民安公園旁原種植大榕樹,10多年前因颱風頃倒的,榕樹移除後一直放空至今,此處是里民出入的必經道路,為不使民安社區農村印象消失,讓後人知道古亭畚在農村社會的用途並見證往昔農家儲放稻穀的文史,因此社區理事長林淑真集合眾人力量,構思在圓環內蓋一座古樸又古錐的古亭畚,承載在地共同記憶,也肩負文化傳承讓居民更能了解家鄉,也讓到訪的遊客感到很有趣,使圓環成為社區最佳文化景點。

文化局局長謝仕淵表示,今年文化局扶植近80個社造點,期望臺灣社造即將30年之際,各社區皆能發展出獨特的魅力。民安社區以竹藝為核心價值,整合鄰近資源,開發出一套屬於民安在地的遊程設計,讓小農村也能成大景點,值得讓其他社區參考,文化局亦持續輔導轄內各特色社區轉型創新、亮麗呈現。